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治国理政,关键在人。人才是改革发展的根本保障。十一院始终坚持人才强院战略,注重发挥党建育人才、凝人心、聚人力的独特优势,因人制宜创新培养机制。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素质优良、各类才协调发展的人才队伍,为研究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人才为先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院党委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把人才资源作为事业发展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把人才作为推进技术进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第一要务,紧密围绕发展目标,制定实施人才强院战略。院党委坚持定期研究人才工作,基于深化改革调整、实现做强做优的战略目标,形成了人才开发与队伍建设两个五年规划,提出了发展模式从物力资本优先积累转向人力资本优先积累的战略转变。
二、注重特色培养
领导干部队伍活力不断增强。十一院注重领导干部岗位业务系统性培训,着力培养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强化领导干部一岗多能,建院以来,一大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领导干部担当重任;该院实施的领导干部差异化考评方式,增强了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受到了集团公司的多次表彰。建院十余年来提拔的领导干部中,45岁以下的占94%,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8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85%,荣获了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十一院注重对重点技术领域储备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锻炼、师带徒相结合,使重点技术领域的年轻储备人才迅速成长;采取研究生教育、科研实践、学术技术交流、短期研修和项目锻炼等措施,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和素质提升。建院十年来,该院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博士、硕士的比例分别从1.5%、16%提高到7.4%、4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从27%提高到35%。
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十一院加大了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市场化配置力度,逐渐适应产业发展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求;该院采取了轮岗、挂职交流、继续教育和境内外考察培训等方式,有效提升了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建院十年来,民用产业的经济总量从0.11亿元增加到11.8亿元。
三、拓宽引智渠道
十一院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引进大批优秀毕业生。采用精细化招聘方式,提前在知名高校对口院系举办专场宣讲会,针对性强,取得效果好,使得该院成为名校优秀毕业生的优先选择;院与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吸引优秀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实习,显著提高了毕业生与岗位的匹配度和招聘工作的效率。建院十年来,院从业人员增加了129%,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新增人员的80%;共引进高校毕业生587名,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引进毕业生总数的85%。
十一院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完善社会成熟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机制。通过人才和智力相结合的“柔性”引进,对继续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施户口不变、待遇不变、单位不变的“三不变”政策,聘请的老专家和人才来去自由、待遇从优、成果重奖,吸引高层次成熟人才参与工程项目攻关论证、型号研制设计、提高信息咨询服务等工作。建院十年来,共引进名社会成熟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150余人,其中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四、加大培训投入
十一院实施了全方位、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训工作。该院将理论培训与专业知识培训、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国内培训与国(境)外培训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建院十余年来,培训各级、各类人员7000余人次,超过120000学时,年经费投入达到全院工资总额的2.5%。
十一院完善了富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建立了由院士和专家组成的导师队伍,新增力学工学硕士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工学硕士两个一级学科,2012年成为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高等学校-工程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试点单位;十余年来共毕业硕士180人,博士38人,博士后出站14人,自培研究生成为院高层次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
五、激发创新活力
十一院稳步推进实施突出激励作用的薪酬分配体制,逐步建立起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管理机制,通过人工成本与产出效益分析提升人工成本与工资总额的管理水平;将职工个人收入与岗位职责和业绩贡献挂钩,稳步推进以岗位绩效工资制和年薪制为主要组成、协议工资制为必要补充的规范化工资体系。建院十年,该院工资总额增长超过600%,人均收入增长超过300%,年增长率超过10%。
十一院建立了独具特色、效果突出的精神激励办法。通过院长特别奖、科技创新奖、项目立项奖等奖项的设置和评选,有效激励了职工在改革发展、科研生产、自主创新、经营开发等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院十年来,6人分别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丰台区人大代表、丰台区政协委员,3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新增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1名,新增集团公司突出贡献专家3名,新增集团公司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200余名,国家级和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科技术带头人40余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技术人员47名,600余人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集团公司级等奖励和荣誉。